建设理念
建设理念 |
经济学专业 在构建因材施教的多层次的经济学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凝练专业特色,确定了经济学专业建设中要突出体现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研究特色的专业建设思路。主要包括:①构建完善的体现特色的课程体系,实现经济学基本教学内容与长期积累形成的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研究特色的融合;②以科研促进教学,支撑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研究特色在课程体系中的渗透,保证专业特色的体现;③强化学生专业素质,突出专业应用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强调对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以及运行过程中个环节的熟悉和把握;④通过多种形式的学术讲座和社会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承载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拓展,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 贸易经济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根据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贸易经济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转变思维,改变过去传统的偏重理论、相对封闭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吸收和深化了开放办学等先进理念,探索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路径。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逐渐形成了以下理念:①开放发展理念。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影响日益扩大,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开放度空前提高,高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也不例外地要融入开放的大环境。贸易经济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主动顺应形势,坚持树立开放办学的理念,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强与社会、行业和企业的联系,加强产学研结合,拓宽专业教师和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同时,聘请和引进社会知名人士、专家学者进学校,参与专业建设和专业课程的教学或讲座,探索出了一条“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四位互动”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②特色发展理念。国际经济与贸易和贸易经济学专业分别作为国家级和市级特色专业,多年来一直坚持特色发展的理念,在专业特色上不断深化和强化。市场经济深入发展过程中,商贸流通产业越来越需要专业理论和专业人才的引导和支持,这两个专业根据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新形势,特别是结合重庆商贸发展的实际,在专业方向设置、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设置、教师科研方向以及学生实践教学和创业培养等方面,均充分突出了国际贸易理论、贸易经济理论和区域商贸产业发展的特色,使我校贸易经济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为西南地区高级国际贸易和商贸流通人才的培养高地。③需求导向理念。在开放发展理念下,贸易经济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形成了“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根据需求导向理念,提出了明确的贸易经济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政治思想素质与道德修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熟练掌握现代商贸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既懂理论又懂政策又重实践,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商贸专门人才。④能力导向理念。贸易经济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专业建设中树立了“能力本位”和“能力导向”的现代专业建设理念,在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特别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训练,注重专业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提升。通过学生实验实训教学、专业课程实践、毕业实习实践、专业技能比赛、“三下乡”活动以及创新创业等项目实践,培养学生专业和综合素质能力。通过承担地方政府和企业委托科研项目以及咨询研究,提高专业教师科研和服务社会的能力。⑤以人为本理念。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贸易经济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人文关怀和兴趣培养,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专业研究方向和专业能力发展方向上,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自主选择,引导教师和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完成学校和专业规定的教学科研和学习任务,从而保证了教师教学科研方向和学生创新创业的个性化特色化发展。 金融学和财政学专业 为了适应金融业和财政事业发展的要求,以及重庆地区建设内陆金融中心和国际结算中心对人才需要,金融行业对国际化金融人才、高端创新型金融人才的需求,金融学和财政学专业立足培养掌握各种金融财政政策、金融财政活动的理论分析方法且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金融学和财政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和探讨,促进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全面提高金融财政人才培养的质量。①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必须与经济建设相适应。一是发挥本校专业特色,综合性高校注重大类培养,强调理工科基础,而财经类院校更加注重专业技能和实操训练;二是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征,为地方金融行业和财政事业的发展直接输送急需的人才;三是结合自身的师资优势,在某些专业方向上突出特色,在宏观金融方面师资见长的院校可以突出宏观金融,在微观金融方面师资较多的院校可以重点强化微观金融方向的培养。②创新模式,提高质量。只有建立一套有效的金融和财政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来确保人才的培养质量。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对人才培养实行全员、全过程、全面的质量管理,有助于实现我校金融学和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的素质要求。金融学专业更趋向于培养兼通金融、保险、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财政学专业更趋向于培养兼通财政、金融、会计、税务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已不完全适应新形式的发展要求,在已实行的学分制基础上,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各种教学资源,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经济统计专业 经济统计专业在建设过程中,立足建成为重庆乃至西部地区统计专业人才培养重镇的目标,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加强平台建设和资源整合,突出应用性复合型统计专门人才的培养,形成了“专业特性、服务需求、突出应用、能力本位”的教育教学理念。①专业特性理念。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立足统计的专业特性,强调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②服务需求理念。立足地方经济发展,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统计专业人才的数量、知识、素养、能力的需求为导向来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模式和教学范式。③突出应用理念。围绕培养应用性复合型统计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凸显对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统计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同时应具备较强的经济学等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娴熟地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在经济、金融、社会、质量管理等领域开展预测决策、咨询服务等统计分析工作。④能力本位理念。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统计理论方法与突出的应用分析能力的统计专门人才”为目标,构建“统计理论方法+数量分析能力+业务背景知识+综合素质”的教育教学平台,培养学生在各种领域熟练应用统计理论方法、创新性地分析现实问题,进行预测决策和提供信息咨询的能力。
|